铜川市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规划计划 - bet365开户地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铜川市人民政府

 索 引 号:xxgkml-0121-2016-9515  发布时间:2016-10-17 14:52:26  主题分类: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 键 字: 铜川市 印台区 纲要  
 名  称: 铜川市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铜川市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6-10-17 14:52:26  来源: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浏览次数: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印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更是印台加快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期。根据中省市及区委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巩固发展成果,建设小康印台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中省市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探索具有印台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66.03亿元,年均增长11.49%,是“十一五”末的1.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亿元,年均增长13.04%,是“十一五”末的1.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亿元,年均增长27.15%,是“十一五”末的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亿元,年均增长26.9%,是“十一五”末的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8亿元,年均增长15.3%,是“十一五”末的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6.5:67.2:26.3调整为7.7:58.1:34.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7.9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新的提高。

    项目建设取得新成就。累计招商引资87个项目,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33.9亿元;紧抓中省促投资稳增长的机遇,累计争取政府投资项目455个,中省资金13.45亿元;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18个,总投资208.8亿元。雨顺纸浆模塑生产线、年产3万吨农副产品生产线、阿庄风电场、李家塔光伏发电等工业项目和印台中学、后河沟水库、世行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加紧施工,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农业现代化步入新阶段。持之以恒发展苹果产业,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三年达到万元以上,农民增收基础更加稳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成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市区级农业园区10个。自主选育的铜麦6号最高单产创全省旱地种植最高纪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干杂果、蔬菜、中药材面积分别稳定在19.8万亩、2.2万亩、1.2万亩。以大匠农科、九州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奇威果业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0余户,带动2万农户实现增收。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市前列。

    工业转型取得新进展。乔子梁、民兴、永宏等5家技改煤矿通过联合试运转验收,友邦等4家煤炭加工企业建成投产。阿庄风电场、李家塔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快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为全区工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顺金工业园区和启动建设的陈炉陶瓷工业园区,均被认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安泰公司再生资源物流归集、配送网络体系覆盖全市。紫砂研发中心建成投运,填补了铜川乃至渭北地区无紫砂产业的空白,全区工业经济在打基础、优结构、求突破上取得了新进展。

    服务业成为增长新动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力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先后建成希顿国际假日酒店、润民达康连锁店、乐源购物超市、农贸市场等一批新的商业网点和设施。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陈炉古镇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被列为全省旅游文化古镇和旅游特色名镇;姜女祠文化公园建成投用;启动建设了金锁石林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太阳花节;305省道东线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成为全市乡村旅游新亮点。

    统筹城乡呈现新面貌。北城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施了姜女祠山体公园、漆水河两岸景观道路、排污管网、印台中学、区体育场等项目,城市空间进一步拉大。扎实推进保障房建设,实施了9个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保障房3252套,1889户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被授予全省“保障房建设十佳县”称号。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1.2万群众喜迁新居,8万余人喝上了放心水,所有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四城联创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持续向好。连续5年对全区所有行政村进行村容村貌专项整治。并在农村开展以沼气建设、道路硬化、农户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凸显新魅力。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及重点区域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84万亩,封山育林10.2万亩。大力推进210国道、305省道沿线及重点镇的绿化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城乡绿化覆盖率持续提高,“十二五”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各1个,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分别为89.46%和90%。“治污降霾”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碧水蓝天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村8个;三里洞红矸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及玉华镇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水土生态保护加强,顺利通过省级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路域环境治理任务全面完成,考核全市位居第一。

    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8799元,年均增长12.9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7元,年均增长16.3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以上,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6.6%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创建工作稳步推进,9所镇办中心幼儿园建成投用,提前一年完成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区镇村文化站点实现全覆盖,“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全省文化先进区。医改工作深入开展,基层群众医疗保障服务水平显著增强,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平安建设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5年巩固“三无”区县创建成果,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承接行政审批事项66项,取消65项,27个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公开,一个“窗口”受理、限时办结、全程监督的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运行良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金融扶贫创新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企业“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行,户籍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名校帮扶、大学区制和交流轮岗等教育改革深入开展,医疗服务区镇一体化管理成效明显,食品药品三级监管网络不断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改革顺利实施。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印台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五年,是城乡建设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的五年,是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五年。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民生主体地位、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团结全区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不断创造新辉煌。

    总结“十二五”经验,必须坚持特色产业抓转型,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推动接续产业大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促和谐,加快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和谐繁荣的新局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提品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瓶颈,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促进从单一采掘业向多元制造业转型,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民生,多措并举,切实解决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保障民生权益,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调整,印台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面临着严峻考验,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培育任重道远,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仍不牢固;招商引资效果不够明显,骨干税源类的项目少,项目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追赶超越迫在眉睫,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挑战;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支出压力大,居民收入水平亟待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步入低速增长周期,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吸引制造业回归,培育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重构经济主导权。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替代。各国普遍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力度,在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新突破。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酝酿变化,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设置了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将重新划分全球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能源版图变化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页岩气革命正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进一步转向亚太地区,战略利益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继续领跑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资本形成贡献率,对外投资超过了利用外资规模,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实现同步增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潜在风险还在积累,一些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各种约束条件和结构性矛盾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正在加大,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全省看,仍有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十二五”以来,陕西经济持续走在上升通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科技潜能、改革动能正在释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优势正在凸显,“一带一路”重要支点正在形成,历史文化积淀正在绽放,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都为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势能和巨大潜能。时和势总体于我省有利,“十三五”时期,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陕西经济就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高速、不断迈向中高端,实现追赶超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区域看,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而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期间,铜川市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印台区作为全市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扶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将会得到中、省、市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印台区将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台区积蓄了相对坚实的发展基础,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特别是正在强力推进的工业接续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扶贫攻坚等工作,以及正在建设的陈炉陶瓷工业园区、顺金物流园区、周陵现代农业园区、雷家沟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搭建一流平台,项目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印台将迎来发展环境改善和政策利好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摸清区情,理清思路,紧抓机遇,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着力在提速、扩量、增效上下工夫,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找到一条能够彰显印台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来铜视察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转型发展,追赶突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四个聚焦”,大力实施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文化兴区三大战略,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工业转型、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等关键,打造“一心一带四园四区”十大重点板块,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努力把印台建设成为工业转型创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文化旅游特色区。

专栏1  四个聚焦、一心一带四园四区

    四个聚焦: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经济转型发展、聚焦脱贫攻坚、聚焦追赶突破。

    一心一带四园四区:

    一心:以做大城市经济为核心,在老城区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批发零售等传统业态,提升服务层次和品味;在北城区加快培育公共服务、电商物流、汽车贸易、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扩展城市经济总量,建设服务型、贸易型、消费型城市。

    一带:305沿线经济文化综合辐射带。通过打造特色门户区、设计文化长廊、修建印台名人雕塑群、实施美化绿化工程等,丰富305沿线纵深地段的旅游看点,发展以农家庄园、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绿色农产品采摘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

    四园:周陵农业园区和顺金、陈陶、雷家沟工业园区。在进一步完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聚集,把周陵园区打造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顺金园区打造为现代物流产业园,陈陶园区打造为西部陶瓷产业基地,雷家沟打造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中区。

    四区:陈炉古镇旅游区、金锁风景观光区、东部民俗休闲区、工业遗址体验区。加强陈炉古镇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景点建设,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国家4A级景区。依托金锁关地区的地质遗迹和自然风貌,加快开发金锁石林、金锁雄关、杨六郎洞等旅游资源,建设集花卉观赏、休闲度假、极限探险为一体的国家3A级景区。深入挖掘东部的民俗节日、传说故事、遗风遗迹和特色小吃,按照“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把红土、阿庄、广阳三镇打造为各具特色的民俗休闲区。以王石凹煤矿为中心,以东区下马矿井为延伸,建设以矿业文化博览、采煤遗迹展示、井下生产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煤矿遗址公园。

    二、发展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创新发展。建立健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制度新规定,着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追赶超越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绿色发展。着力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支持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合作共赢,着力开放发展。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向东合作,引进新项目;向西开放,输出新产品,激发新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发展相协调,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中心工作,保障每一户居民都能合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战略定位

    坚持转型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印台区打造成为:

    ——工业转型创新区。不断壮大园区规模,加快工业集群化发展。煤炭稳产提质,积极发展洗煤和煤炭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培育陶瓷与紫砂产业、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等接续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陕西陶瓷产业基地和工业转型创新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基础,以周陵园区为龙头,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强化组织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将印台区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区。

    ——文化旅游特色区。深度挖掘印台独特的古同官文化、耀瓷文化、红色文化、煤矿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以305生态休闲观光带建设为依托,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努力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较2010年实现翻一番。工业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农业经济走在全市前列,文化旅游和商贸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改革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根据区情实际,前两年打基础积蓄力量,后三年提速度着力突破,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实现追赶突破。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1.3亿元,年均增长11%,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97.9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73亿元,年均增长13%。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进入全市前列,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与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60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4.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4亿元,年均增长12%。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十三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民普遍享有便利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除贫困人口,防灾、减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省内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GDP综合能耗年均降低1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达7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5%。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方式初步形成,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7%。

    

    印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标

类别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属性

经济

发展生产总值(亿元)66.03111.311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303875698413.4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22.8512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4837.7313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897.918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33.759.412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8104约束性

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524预期性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0.12预期性

专利授权量(件)2360预期性

结构升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42.5预期性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550预期性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2638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7.7:58.1:34.26.2:59.4:34.4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万元)3170.89676.525

民生福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7993985811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871440712预期性

城镇化率(%)67.575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799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9.1810 预期性

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人)34904000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3.4<4.5预期性

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万人)1.751.8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35372.1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695约束性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7277市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3.7<6约束性

累计脱贫人口(万人)1.5

生态文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092.5预期性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93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率%3046预期性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3.415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化学需氧量3*完成市定目标约束性

氨氮4*完成市定目标约束性

氮氧化物6*完成市定目标约束性

二氧化硫8*完成市定目标约束性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累计下降完成市定目标预期性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75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43.547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17.117.1约束性

 

    第二章  实施工业强区,推动转型升级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坚持“园区承载、项目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培育接续产业、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名牌产品,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工业转型创新区。到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4.96亿元,年均增长11%。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煤炭产业。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改力度,全面完成乔子梁、永红、宏业等骨干煤炭企业的小型机械化改造和资源整合任务。新建洗煤厂6个,年洗精煤300万吨以上。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矿井水重复利用率,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煤矸石砖、煤矸石混凝土、制备陶瓷聚空心球等墙体材料和新型材料、新型抗震墙体板。重点推进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打造新型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探索边角地带废弃煤资源和已无法开采的废弃矿埋藏的资源利用。支持资源整合矿井选煤厂建设。到2020年,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力争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陶瓷产业。依托陈陶总厂、宜兴古典、秦王府琉璃瓦、秦鼎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建筑陶瓷生产线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大力发展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利用丰富的陶土资源,引进高新技术,促进陶瓷产业向多样化、规模化、高品质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接续产业

    紫砂产业。在做好紫砂土资源保护基础上,借助陈炉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优势,培育和发展具有耀瓷文化特色的紫砂产业。依托区紫砂研发与推广中心,积极吸引江苏宜兴的技术和资金来印台投资创业,重点发展建筑紫砂、日用紫砂、旅游紫砂、园林紫砂、紫砂艺术品等,不断提高印台紫砂产品的品位和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引进10家以上紫砂企业入驻园区,年生产紫砂产品10万件以上,实现产值8亿元。

    加工制造业。评估省市属停产关闭企业工业基础条件,加大使用权协调争取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拓展发展空间。围绕煤炭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矿山设备零配件产业。鼓励中兴环保自主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吉源机械、宏泰华宇等企业做大做强。依托雷家沟工业集中区,积极引进高效环保载重汽车摩擦配件等项目,加快培育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推动工业突破转型发展。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引进果品、蔬菜、粮食、肉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九州果业、意通商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延长产业链条,辐射带动果汁饮料、果渣饲料、粮食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到2020年,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在印台形成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环保产业。借力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煤矸石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新型环保节能燃气(油)锅炉制造等环保制造项目。支持安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分类加工,新建危废处理设施。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经营规模,开拓城市矿山市场,引领全市环保产业更大更快发展。2020年,将安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建成立足铜川,覆盖关中,牵动陕北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等新兴能源产业,改善区域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和开采。重点建设铜川矿业公司矿区200兆瓦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王石凹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玉华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成为全市重要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基地。

    油页岩综合开发。做好油页岩、页岩气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技术储备,提前研究具有印台特点的油页岩开发产业链条,争取形成“油页岩采选-油页岩提取-工业用油-附带品(油页蜡、腐殖酸)-废渣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型油页岩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节  强化园区聚集效应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工业园区(集中区)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市场化为主要方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业主带资、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参与工业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和配套水平。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吸引投资机构、私募投资基金进入园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服务。

    积极搭建园区服务平台。鼓励园区技术创新、投资咨询、企业孵化、质量检测、人才培养、物流仓储、网络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破解项目用地、报批等落地难问题。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做好产业承接,加快城区企业退城入园步伐。设立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园区扶持力度。

    陈炉陶瓷工业园。实施镇园一体,产业融合发展,突出耀州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千年传承特色,促进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努力把陈炉陶瓷工业园区建设成集生产、研发、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到2020年引进建成陶瓷企业40家,实现年产值达27亿元。

    雷家沟工业集中园区。利用老铝厂闲置厂房、设备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大力发展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力争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

    第四节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在系列紫砂产品、工艺陶瓷、建筑陶瓷以及装备制造领域推广个性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研发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陈陶总厂、宜兴古典等陶瓷企业,中兴环保、吉源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建设面向全行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线上聚集,营造健康有序的融合创新与协同发展环境。以陶瓷、新能源产业为切入点,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做好食品可追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性。建立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生产性服务体系公共信息平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信息查询、产品追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栏2   “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煤炭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及粉煤灰制复合空心砌块、多孔砖、装饰砖等新型墙材;鼓励发展以废砖、废旧混凝土为骨料的复合空心砌块。

    加工制造业:年产30万吨节能环保耐火熟料生产线、年产5000万只高档瓶盖生产线、汽车配件制造、高效环保载重汽车摩擦配件、颐生堂制药中药提取生产线。依托九州果业、津樱果业、意通等企业,加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果汁饮料、果渣饲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

    新兴产业:王石凹农光互补、玉华30兆瓦光伏发电、铜川矿区200兆瓦光伏发电、油页岩中试基地及综合开发利用、丰邑煤电一体化、再生资源合金化循环经济项目、再生资源体系建设项目。

    陶瓷及紫砂产业:陈炉陶瓷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年产480万件高档无铅日用瓷及配套原料生产线、印台区建筑陶瓷生产线、陈炉陶瓷工业园区紫砂工艺瓷、日用瓷生产线。

    第三章  实施果业立区,发展现代农业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周陵农业园区为引领,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目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城郊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到202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第一节  构建六大农业产业板块

    现代果业板块:在全区大力发展优质苹果、大樱桃、鲜桃等鲜果产业和核桃、花椒等干杂果产业。现代畜牧业板块:在210国道和305省道周边纵深及浅山丘陵区,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业。特色蔬菜板块:在广阳川道、红土川道、阿庄川道及城郊、厂矿周边发展特色蔬菜。中药材板块:在陈炉、王石凹一带大力发展苦参、药用牡丹、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产业,积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休闲观光农业板:在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城郊结合部和305沿线,重点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农产品加工板块:以周陵农业园区为主,建成粮食深加工、净菜加工、蛋托及为相关延伸配套加工基地。

    第二节  提质增效发展现代果业

    大力实施果业立区发展战略,按照“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全面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强化组织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果业宣传推进力度,打造印台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果业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建成全省一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到2020年,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14000元。

    稳定栽植面积,壮大苹果产业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环境,优化品种布局,建成2-3个有资质的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种苗企业,选育一批优质苗木,推进全区果树品种改良和结构调整。实施老园改造,引导果农积极推行大苗移栽,矮化密植,推广高品质和省力化栽培技术,到2020年全区苹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强化果园管理,推进苹果标准化生产。以印台西塬、红土北塬、广阳高楼河塬区三个区域为重点,推进苹果标准化生产。实施水肥一体、果实套袋、精准施肥等技术,抓好早期落叶病、腐烂病等果树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果品质量。推进新技术栽培和果游畜结合等示范园区建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果业领域,促进果业园区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区果、畜、草生态果园面积达到20万亩,有机苹果认证达到1000亩,建成省级示范园3000亩、采摘观光园10个。完善果区道路、果园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果园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区域道路通畅,50%的果园实现节水灌溉。

    加快品牌建设,提升果品综合效益。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推广使用“铜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高印台苹果品牌影响力。积极拓展东南沿海市场,建设集贮藏、包装、加工、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苹果产地交易市场。利用网络建设果网平台,扶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个人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苹果营销网络化、远程化、高效化。试行一批具有完备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印台苹果。到2020年在销区建立4-6个印台苹果形象店。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区镇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到2018年,实现每个果业重点镇办配备1名中级职称技术员,每个果业重点村配备2-3名村级技术员。

    第三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建设周陵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市场创新,依托大匠农科集团公司、哼瑞种猪场、三联果业等龙头企业,组建2个农业产业集团,不断提升园区对305沿线纵深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建成三里洞至周陵园区道路,加快周陵园区向周边延伸步伐,将其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示范推广为主体,集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园区引进规模以上企业10户,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年均增长保持20%左右。

    加快省市区级园区“升级晋档”。以周陵园区为龙头,引领印台西塬、鹏大、金圪塔、津樱、晨光、普惠等省市区三级园区联动发展,促进园区提质增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果业、畜牧、休闲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四大产业联盟,发挥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势,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五治一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到2020年,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8亿元,带动农户6000户,户均增收6200元。

    第四节  壮大特色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特色种植。集中连片发展畜禽、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以陈炉、王石凹为核心,启动实施油用牡丹和连翘种植基地建设,全区发展中药材1万亩。以陈炉、金锁为重点,新栽改造干杂果2万亩。以红土川道为主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打造全市水产养殖基地和一批设施蔬菜重点村。

    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坚持“适度规模、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建设蛋鸡、肉牛、肉羊生产基地,探索建立印台区生猪产业联盟,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增加有机肥生产,形成“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实现畜牧业布局合理、品质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全区肉、蛋、奶产量达到3万吨,畜禽良种覆盖率实现100%。

    第五节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单产提升工程。推广铜麦6号新品种,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建设旱地小麦种业基地;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良种良法等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合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单产提升等,确保全区粮油作物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总产达3万吨以上。

    第六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第六产业”理念,推行一个企业建设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要素聚集化、经营规模化、分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以投资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各类返乡人才投资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品商标注册、质量认证补贴,构筑以生物育种、生物育肥、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节  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力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支持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示范带动全区40%以上的农户发展。加大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引导和支持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探索建立适合我区农业农村实际的金融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扶持专业大户50个以上、家庭农场10个以上。


    专栏3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周陵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项目、周陵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项目、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铜川市津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休闲观光建设项目、高楼河双矮示范园、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亩有机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万头生猪繁育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基地建设项目、印台区生猪产业联盟项目。

    第四章  实施文化兴区,繁荣第三产业

    坚持“产业融合、彰显特色”的原则,以文化为引领,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健康服务、商贸餐饮、专业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态。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城市经济核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主体多元、业态多样、布局合理的服务业发展大格局。

    第一节  构建全域文化旅游大格局

    挖掘文化底蕴,助力旅游发展。以彰显古同官文化为主题,依托“九虎护印台”传说,按照“景城融合”的思路,将方泉、宋塔、原县衙、文庙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发展集旅游、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古同官文化旅游。以传承耀瓷文化为主题,推动古窑炉、古遗址等文物保护和陈炉景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陶瓷体验、陶瓷文化旅游,全力打造印台旅游新名片。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着力挖掘红二方面军旧址、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故居、郭秀明故居等价值,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弘扬革命精神。以煤矿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煤矿文化底蕴,展现王石凹煤矿创业精神,加快发展工业遗址旅游。

    构筑305沿线经济文化综合辐射带。依托305省道东线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建设,打响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等品牌,加快实施特色门户区、文化长廊、印台名人雕塑群、美化绿化等工程,纵深打造周陵、鹏大、晨光等农业园区及郭秀明红色教育基地、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井勿幕故居、《平凡的世界》创作体验地--鸭口煤矿、“东四社”农耕文化风情园等景点,发展以农家庄园、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和绿色农产品采摘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四个精品旅游区。陈炉古镇旅游区。依托陈炉古镇独特的陶瓷文化资源,紧扣陶瓷古镇文化旅游主题,以“保护优先、恢复原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为理念,统筹雷家坡窑神庙、立地坡东圣阁、三眼井等景点,再现古镇陶瓷八大号,打造“陶瓷体验圣地、人居养生福地、民俗文化家园”等特色景观,着力打造集陶瓷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养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锁风景观光区。借力玉华宫旅游资源,以金锁关为核心,利用金锁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古代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及六郎洞、孟姜女传说等旅游资源,整合石林、女回山、马栏山、仲家山、马莲湖等景点,带动金锁关片区旅游发展。东部民俗休闲区。深入挖掘东部的民俗节日、传说故事、遗风遗迹和特色小吃,融合“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故居、井家塬生态农业、智取华山战斗英雄路德才故居、郭秀明纪念馆、郭秀明教育培训中心等资源,按照“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把红土、阿庄、广阳三镇打造为各具特色的民俗休闲区。工业遗址体验区。依托王石凹煤矿独具特色的“八街、八景”景观,建设矿业文化博览区、矿业遗迹展示区等大型煤矿观光景区,打造集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景区。以鸭口煤矿为中心,整合路遥纪念馆,挖掘作品中的场景、遗迹等旅游元素,打造集文化创作体验地、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平凡的世界》体验地景区。

    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和休闲养生旅游。充分发挥印台渭北丘陵沟壑区独有的自然风光、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依托周陵、崾先、太和寺、双碑等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自然清新、返璞归真、绿色生态的旅游产品,建设集农家乐、瓜果采摘、农事体验、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形成一批面向省内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形成市场定位准确、档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质量投诉、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改善景区周边环境,完善旅游景区(点)停车场、公厕等基础服务设施和功能;开设公交旅游专线,推进旅游观光小火车项目建设,形成完整的精品旅游线路。建立旅游信息平台,设立微信、微博等信息发布系统,为游客提供公益性、基础性咨询服务;规范“农家乐”管理,逐步形成以星级宾馆为主体、“农家乐”为补充的游客食宿接待体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做好文明旅游城市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工作,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体系,维护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顺金物流园区为主体,以周陵现代农业示范园、陈炉陶瓷工业园、雷家沟工业集中区为平台,以城乡配送中心为基础,谋划建设柳湾物流园、鼎铭物流园,建立网络化的三级物流服务体系。依托煤炭、装备制造、现代建材、陶瓷、农产品加工、苹果大宗商品,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发展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展示和信息 “四位一体”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利用物流网络,发展超市与镇、村连锁经营,改造提升乡镇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积极推动高标准果蔬市场建设,规范农产品流通渠道。

    聚集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企业年金等专业型保险公司及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向农村延伸。支持恒通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城乡网点建设,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管理能力。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良性发展。发挥开发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创新发展商务服务业。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商务服务业发展。拓展和规范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设计、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农村繁荣、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为农村和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类服务业,重点发展技术指导、贮藏、包装、加工、营销、中介等行业,积极发展新优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引导农业新技术咨询服务业良性发展。

    第三节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发展商贸餐饮业。编制《全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省内、国内知名企业,结合城区改造,规划建设1-2条特色鲜明的商业步行街。建成1-2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综合体。引入知名消费品牌,提升规模和档次,打造三里洞花园、南关新桥、北关老街、姜女祠四个商圈。树立品牌意识,保护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和老字号品牌,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推进市场布局调整,扶持建设面向渭北和陕北地区,具有较强集散能力、服务功能完备的大型交易市场。重点在305省道沿线打造2-3个高标准、高规格的特色果品交易市场。提升长江商贸市场,沿210国道聚集发展汽车装潢、修理、配件零售与批发的汽配业。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建立以保障性住房、商品房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住房困难。以“去库存”为中心,建立市场规范、公正有序、良性循环的房地产市场体系。有序开发建设普通住宅楼,带动建筑装饰、物业管理等相关产业发展。

    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围绕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各类早晚集贸市场、社区商贸餐饮、理发、洗浴等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创办各种便民服务、家政服务企业。引进健康体检知名企业,发展健康咨询、美容保健、健身养生等健康服务业态。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为居民创造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以区中心为主体,以社区中心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网络。鼓励企业、慈善机构通过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日间托管照料、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养老服务。


    专栏4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周陵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主要建设中心服务区、休闲观光采摘旅游区、休闲观光采摘餐饮旅游区、知青文化体验园、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及其他配套设施

    周陵3A级休闲观光园建设项目:建设休闲垂钓池、建设仿古窑洞、关中风情民居园、钢架结构日光温室、小假山、苹果会展场馆、环山自行车赛道、游客综合服务大厅等。

    晨光农业慢谷庄园建设项目:建成慢步林海休闲区、餐饮服务接待区、娱乐区、参与体验区、客户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并配套相关设施。

    四条精品旅游线路:305东线休闲观光旅游线路、金锁雄关生态避暑旅游线路、陈炉古瓷工艺体验旅游线路、孟姜女文化旅游线路。

    其他服务业:周陵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园、周陵农产品仓储设施试验示范园区、印台鼎铭物流园、柳湾物流园、铜川市川北果蔬批发交易市场、社区服务中心。
    第五章  实施创新驱动,孕育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建设协同创新体系

    增强技术创新。推进技术集成与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陈炉陶瓷工业园区、雷家沟工业集中区建设省级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强化产业创新。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重点突破现代建材业、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融合,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推动管理创新。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大科学技术奖励力度,区内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和市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区上按照奖金金额1:1配套奖励。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科技项目资金,支撑全区科技创新工作。

    第二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支持陈炉陶瓷工业园区、雷家沟工业集中区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打造一批创客空间和创新工场,培育发展市场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积极发展一批提供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科技评估、技术经纪、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举办各类创客活动和创新大赛,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实现有序高效的校地校企合作。整合政府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便利化。

    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围绕自身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开展实用型、小微型技术研发,积极组建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实现其技术的供需对接与“定点”服务。

    鼓励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陈炉陶瓷工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周陵农业园区、雷家沟工业集中区、顺金物流园区,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建农村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支持农民网上创业,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引进一批符合印台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批本地化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第六章  坚持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第一节  完善城镇发展体系

    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联系紧密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新型社区四级新型城镇体系,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准确定位镇办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一、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开发建设北城区。拉大城市骨架,扩展城市空间。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要求,在北城区优先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加强北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延伸天然气、供水管网服务区域。实施世行贷款项目,新建滨河东路、西路,纬一路到纬六路,完善顺金南路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连接通道,构建高速快捷、安全畅通的城市道路网络。恢复泰山庙等古迹,扩建姜女祠山体公园,吸引人流、物流、商流向北城区集中,聚集区域人气,打造印台城市发展新高地。

    改造提升老城区。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及同官古城改造。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品质,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漆水河治理工程,建设8个片区排洪渠(管)扩建工程及13个片区排洪沟工程。完善城市雨水及雨污分流管网,新建同官路、重兴路等12条城市地下管廊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实施北关煤台、宋塔周围等15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及2000套保障房建设。新建馨安佳苑、幸福佳苑、唐华小区等公共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场站。新建红矸山公园,改造提升重兴公园,形成自然和谐的城市景观,到2020年,全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

    (一)做强重点镇

    陈炉镇:加大古遗址保护、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陈炉民俗文化,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与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开发省内及周边地区旅游市场,积极拓展境外市场,推进养生、避暑、休闲、科考、教育培训等专项旅游,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红土镇:大力推进省级重点镇建设,完善道路、供排水、照明、垃圾处理、通讯等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镇区集聚。积极推进镇矿协作,以周陵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带动一批有潜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环保、高效、节能的新型企业落户红土。加快305省道沿线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民俗休闲旅游示范镇。

    (二)发展特色镇

    金锁关镇:依托金锁地区自然风貌、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加快开发金锁石林、金锁雄关、杨六郎洞等旅游资源,打造集休闲观光、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强镇、全省特色旅游名镇。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到2020年,农民年人均可支配入达到13000元。

    广阳镇:依托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带动作用,按照“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思路,做优做强苹果产业,打造全省果业强镇。发挥“三矿一厂”集中区优势,积极发展机械加工、果品包装以及矿山旅游等产业,加快镇矿融合步伐,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广阳十里矿区经济带。整合井勿幕故居、路遥文化展馆人文资源和农耕文化元素,纵深发展305省道沿线观光旅游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扮靓铜川东大门。利用镇矿结合、人文资源、区位优势等特点,全力建设印台经济重镇。

    阿庄镇:巩固果业主导产业地位,稳定果园面积,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优质苹果产出率,力争2020年,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依托金圪塔省级现代农业园开发建设,带动发展集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业。创建无公害玉米、核桃、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带动发展苗木繁育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做精做强,积极打造精品农业示范镇。到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进入全市前10名。

    王石凹街办: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建成农光互补地面电站,推进光伏扶贫,打造全市新能源示范基地。依托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好煤矿探险、煤矿展览、煤矿主题乐园、俄罗斯风景小镇等旅游项目,打造全省资源枯竭区域转型新典型和工业旅游基地。启动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道地药材,扩大种植种类,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全市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印台街办: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依托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印台苹果核心区。充分利用顺金工业园区和雷家沟工业集中区在辖区内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园区发展壮大,打造全区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新型社区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落实城镇落户政策,放开落户限制,使城区和重点镇成为全区农民就近转移转化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3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计生、住房等服务体系。以新进城农民为重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理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衔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印台区村庄布局规划》。城乡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抓点、带面、连线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农村现有危房改造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实现河道沟塘干净畅通,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垃圾统一收集,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村庄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依托旅游景区、农业园区、305沿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产业和景观一体、产业和村庄一体、产业和城乡一体、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一体的“四个一”模式。到2020年,建成4个示范片区、2个最美乡村、5个示范村、20个精品村、其余村全部达标。 

    发展新型社区。加快社区卫生、医疗、计生、文化、治安、社保等便民服务场所与服务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农村社区托幼养老、体育健身、商业服务、农机大院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到2020年,建成省级新型农村社区1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3个、区级新型农村社区6个,精心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社区。

    第二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抓住渭河治理的机遇,以漆水河辖区段为重点,带动全区河流、流域的综合整治。坚持生态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并重,生态修复、源头治理、设施建设同步,行政推动、综合施策、严格执法相结合,到2018年底,全面消除重污染现象,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漆水河、白水河辖区段水质全面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漆水河辖区段景观带;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Ⅳ类水质标准。以漆水河城市段和途径的镇、村人口聚集区为重点,在服从河堤防汛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打造漆水河城区和城镇段生态长廊、景观长廊、运动休闲长廊,实现“河道水变清、两岸成景观”的目标,把漆水河建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

    完善内外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提升,加快路网结构调整后的国省道的改造,对重点县乡公路升等,逐步改造通行政村及自然村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合凤高速印台段及309省道川口至陈炉段。改建二级公路46.6公里,新建县乡道路87.7公里,规划建设旅游环线36公里、通村路28.6公里。建立区、镇、村公路养护及日常巡查机制,不断提高养护水平。

    加快完善城乡电网。重点建设红土镇、广阳镇110千伏和陈炉镇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搞好王石凹、玉华变电站的扩容改造,扩大风电、光伏发电能力,有效提高生产生活用电供给能力。

    强化水利水保设施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加大水利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构建城乡防洪保安体系。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建设,推进灌区挖潜配套建设。围绕小流域治理项目,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后河沟水库建成投用,开工建设雷家沟水库,加快实施杨庄子、松林塔、团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漆水河、白水河印台段、红土河、广阳河、阿庄河堤防加固工程。新建灌溉工程5处,缓解农田灌溉困难。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性供水工程效益,新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9个、抗旱工程7处。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区推行取用水量实时监测管理机制。

    第三节  建设“智慧印台”

    无线宽带全覆盖。进一步加大无线宽带WIFI热点覆盖密度,完善与4G网络的应用融合。加快在终端设备、系统集成等方面实现突破,尽快将我区建设成为无线宽带立体化城市。搭建三网融合公共平台,重点推进综合业务运营支撑软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电视播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数据和灾备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可控、可测、可管目标。

基础设施智能化。引入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城市运行感知监测能力,建立先进的地下管网、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等行业监测、控制与管理系统,实现管控一体化目标,显著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祥和的城市环境。

    综合管理智慧化。建立城市数据共享系统和平台,量化和细化城市管理行为,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资源共享,创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新模式,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实现市级信息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促进“平安印台”建设。

    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旅游景点信息化改造,提升景点智能化服务水平。鼓励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陶瓷制造、现代建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特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企业试点。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扶持政策,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网店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专栏5   “十三五”城乡一体发展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周陵至陈炉军台岭公路、崾岘至耀州柳林二级公路印台段、双碑经陈炉北沟至富平底店公路、惠塬至陈炉公路印台段、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交通枢纽及农村客运站项目、周陵至三里洞公路改建工程、陈炉景区旅游专线工程、顺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LNG加气站项目、同官古城改造工程、陈炉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项目、陈炉陶瓷园区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顺金工业园区雷家沟片区道路改造及污水管网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城市道路改造项目、陈炉镇文化旅游名镇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世行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印台区污水处理、印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及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

    重大水利:后河沟水库建设、雷家沟水库建设、漆水河印台段防洪治理工程、白水河印台段防洪治理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姜女祠水保科技示范园、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山洪沟治理、农村供水工程。

 

    第七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完善扶贫机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8年,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现脱贫摘帽。

    第一节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坚持开发扶贫与兜底脱贫、区域攻坚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资源开发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能力提升、特殊贫困群众兜底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区域、城乡、群体发展差距,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省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强力推进重点区域脱贫。以金锁西片和铜罕路沿线两个贫困相对集中区域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各方力量,实施重点攻坚。落实好中省市各项脱贫政策,制定符合印台实际的特殊政策,全面提高重点贫困区域和贫困村产业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医疗卫生、生态保护和兜底保障等工作水平。

    联动推进社会扶贫。继续做好包村联户扶贫工作,实现驻村干部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鼓励引导社会扶贫,加强企村结对帮扶工作,引导国有、民营企业为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支持。

    分类推进脱贫攻坚。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大力实施饮水灌溉、道路畅通、住房保障、产业增收、能力提升、美丽乡村和强基固本七大工程,攻坚克难,强力推进,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第二节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

    精准发力,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健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制机制,摸清贫困底子,建档立卡精准管理。精准制定脱贫攻坚对象清单和各镇办各部门任务责任清单,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严格考核督查问责,建立脱贫对象逐个销号和第三方机构核查制度,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完善一个脱贫攻坚规划下的多条路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1+N政策组合。

    精准施策,细化扶贫开发工作措施。扎实开展“三包三促”,组织全区各级干部、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瞄准贫困包村、包户、包人,用心、用情、用力、用业,促产业发展、促劳动就业、促农民增收,因村因户因人因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确保扶持项目精准、安排资金精准、责任落实精准。

 

    第八章  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以提高标准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节  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镇(街道办)、社区(行政村)三级服务平台管理和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就业培训,努力打造种养殖类、餐饮类、加工类和传统手工技能类四大培训基地,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省考核目标。全面建立村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效执行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服务、就业保障等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推进以就业促创业各项工作。

    第二节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基本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确保2017年印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双高双普”合格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城关第二中心幼儿园建设,确保2017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到2020年,全区完成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6所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任务。全区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幼儿园园长、教师岗位培训率达到100%,专业教师合格率达到100%。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生源实际,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实现小班额、特色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和教育奖励基金制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薄弱学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区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到2020年,全区小学入学巩固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2%以上;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90%以上,初中毛升学率95%以上。

    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加强标准化高中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与名校帮扶结对,提高高考升学率。到2020年全面实施免费高中教育。

    继续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大力发展区职业教育中心统筹协调培训力度,保证综合高中和职业高中规模,大力开展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成人培训,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培训,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农业、果业、扶贫及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20年使我区职业教育综合发展能力达到全省前列。

    重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体系;组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式培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建立完善校长、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第三节  推进健康印台建设

    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强化社区、村镇和单位参与,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社会文化,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全区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健康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的监测考核评估制度及药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降低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医疗服务区镇一体化改革,每家基层医疗机构至少拥有2名全科医师。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托区人民医院,完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区中医医院完成二级中医医院创建。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拥有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鼓励社会参与,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站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同等待遇,按照常住人口每千人不低于1.2张床位的标准,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积极宣传引进民营医疗机构落户我区。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医。

    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做好地方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创建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坚持依法行政,推进卫生综合执法,提升卫生行政监管能力。落实专病专策制度,提高疾病控制、卫生应急处置、妇幼健康保健能力,强化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推进孙思邈中医堂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实现政府办医疗机构孙思邈中医堂建设全覆盖,促进中医药业长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全面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工作。落实一对夫妻生育二孩政策。做好优生优育指导服务。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各级计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十三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和监管责任,加强全程风险控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体系,切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大药品监管力度,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降低药品安全风险。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生产经营秩序,强化风险管理和安全监督。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实施体育健身工程,实现镇办、社区(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办好群众性体育竞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培育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彩营销等体育产业,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失地居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城乡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建立和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巩固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上涨影响。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自然灾害救援机制。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加快农村五保户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提高“三无”人员、“五保”对象、残疾人、孤残儿童康复福利和保障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加快建设区级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等养老场所。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完善区法律援助中心。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康复、就业等权利。

    第五节  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创建及公共文化群众满意度测评全市领先的三个创建一个领先目标。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资源整合机构联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服务能力,打造“百姓大舞台”、“文化大蓬车”、“乡村春晚”三大群众文化品牌。普及文化知识,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艺比赛,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区图书馆、文化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新增新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家。在城区新建3D影城,建设农村小影院,为全区所有行政村配置室内电影放映设备。加强城区公共阅报栏、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第九章  倡导绿色理念,建设生态印台

    积极开展生态区建设,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强化城乡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自然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抓好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护林建设,依托“三北”、“天保”、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到2020年新造林3.62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不断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逐步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建成10个绿化示范村。做好森林火灾以及有害生物的预测、预警、防治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健康安全发展。建立区、镇、村三级管护体系,对全区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管护。结合产业扶贫,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的原则,栽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2万亩,发展林下经济。

    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严格执行《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以恢复生态环境为重点,抓好废弃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焦坪周边矿山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修复项目。

    开展生态区创建工作。严格执行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的环评制度,强化执法监管,提升环境应急、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加大城市噪声、固废污染治理。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打造山清水绿、环境优美的生态印台。

    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工作。选择条件较好的连片村庄,重点解决影响农村环境的垃圾、污水及畜禽养殖等污染问题。实施“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建设一批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等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大匠农科集团的种鸡场粪便处置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以农村生物能源--沼气代煤工程,实行畜禽圈养,粪便、废料、废水入池制沼气,大力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深入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加快城区煤改气,重点在居民住宅、商业公寓、交通等方面发展天然气用户。积极推进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车油改气,在中心城市城区天然气管道覆盖区域内所有营业性锅(茶)炉和炉灶,全部改用天然气。严格控制建筑施工过程的扬尘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区域锅炉集中供热工程。增加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站,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体系,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积极推进重点小城镇生活垃圾回收点建设。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

    第二节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深化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在线监测系统,落实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措施,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的减排任务。优化产业结构,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加大对落后产能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关闭淘汰力度。加快推进城区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大各企业治污设施建设力度,对于畜禽养殖业要推行种养结合,改进养殖方式削减农业源污染排放。加快燃煤锅炉的取缔淘汰,减少煤炭消耗,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加强资源节约。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广使用节水工艺和设备。加大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的中水回用。在道路清洁、花木灌溉、工业循环用水等推行使用再生水。新建住宅必须设计、建设中水回用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发展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区,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

    培育能源资源交易市场。建立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健全碳排放监测体系,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全面施行阶梯水价、电价、气价等,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试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降低单位产值的废水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使用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业和设备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切实抓好煤炭开采加工、现代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建设“畜-沼-菜”、“畜-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带,积极构建“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在全区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工业废弃物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推广安泰公司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引进水泥生产协同生活垃圾处置技术和工艺,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进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第十章  创新社会治理,提高治理能力

    第一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通道。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治理,加强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工作,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制度,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红线意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救援体系,预防和杜绝各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协调推动建立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有效的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和引导网络社团社群健康发展,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社会自治,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双拥、档案、气象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创建质量强区和省级文明城市。加强“平安印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建设,完善社会治安人防、物防、技防体系,提高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治安、刑事犯罪行为。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法规,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及执法方式,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保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服务内容、标准、程序和时限等事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加强普法和法治监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依法表达利益,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法制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各级政府自觉地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做好中省市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强化取消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进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与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联通。积极探索区镇联动改革,规范镇办政府的职权范围。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每年向社会公布《区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目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优化再造权力运行流程,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推进政事、政企分开,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突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完善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

    第二节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PPP等创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以商标专用权、股权、动产抵押等作为担保标的,引导企业通过私募股权投资、股权转让、信托、融资租赁、票据、债券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多途径、多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财税体制、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整体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员工持股改革。完善和落实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向民营资本开放。

    第三节  加快综合改革步伐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允许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改变用途前提下,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对申请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经农户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审查,批准后予以补偿。农户自愿退出的承包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收储或流转经营。

    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城乡均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研究制定民生兜底的机制、政策和范围,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多元化办医,综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动态监测、质量追溯和举报查实奖励制度。深化文化体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构建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新平台。紧抓京企进陕和国企进铜的机遇,落实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国家规划,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带建设,构建区域性产业合作、制度创新和人文交流新平台,加快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等丝绸之路重点载体对接,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经济外向度和文化包容度,打造高水平、高标准的区域开放合作平台。

    创新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机制。实施引资与引智结合、引资和选资结合、引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策划一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坚持向东招商和向西推进产能合作并举、坚持整体推介与项目建设并进,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实施点对点、项目对项目的精准招商。通过项目推介会、座谈会、专题招商活动、联谊会等形式,推介印台,提升我区对外知名度和招商引资实效。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在采矿、陶瓷生产和果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对接与中亚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境外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基地,带动相关产品出口。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农产品特别是苹果及深加工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外贸自主经营能力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第十二章  强化综合保障,确保目标实现

    第一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实施项目带动。围绕转型发展、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追赶超越四个方面,树立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化的理念,对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一企一策,进行分类指导,开展科学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建立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形成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加快推进格局。着眼全市长远发展,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工作,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和民生等领域,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支撑规划,把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实施精准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坚持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的重要区域,瞄准大企业、大集团,招大引强,提高招商项目的精准度、履约率、落地率和成功率。做足产业优势,补齐产业短板,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突出发挥好第三方机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作用,积极采取委托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人脉招商、名人招商等多种形式,凝聚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下大力气争取政府投资项目。建立印台区促进投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政府项目储备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各项工作,研究提出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制定落实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储备和投资编制、审核和报送工作。通盘考虑,密切跟踪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在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停车场建设等方面增强项目谋划针对性和预见性,完善项目的前期工作,储备一批成熟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第二节  强化资金保障

    搭建投融资平台。紧抓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机遇,发挥开发投资公司作用,建立银行、保险、基金、风投等多元化融资平台。对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依靠政府扶持和风险投资,设立创新基金、政府专项孵化基金,由行业协会等牵头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小额信贷实体,支持发展融资、租赁、担保等金融、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推进1-2户企业上市。

    第三节  强化智力支持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紧紧围绕印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及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单位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人才,突破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带动培养一批创新人才成长。发挥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在生产一线培养人才,着力培养领军人物和青年英才。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由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和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具体的优秀人才评选标准和办法,设立“印台区人才奖励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加快培养本土人才。既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对有能力、有才干、业绩突出的本土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通过选送到高等院校、重要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选拔地方优秀人才。

    创新机制用好人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和机会,对优秀人才大胆提拔重用。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和分配激励制度,努力创造一个人才尽出、才尽其用、拴心留人的体制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管理机构高效、顺畅运行,提高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推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选人用人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的进取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第四节  强化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党的领导,保障规划实施。切实加强党对规划制定、执行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党内各项制度,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切实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

    强化总规引导,建立规划体系。各级政府要根据本《纲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各街道办和乡镇政府要贯彻《纲要》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跟踪分析,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纲要》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纲要》实施。区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向区政府报告,并按程序由区政府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适时调整修订,增强应变能力。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出现的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区人代会审议批准,对《纲要》及时做出调整。 


编辑:任建鹏

审核:任建鹏